《機器學習時代的藝術創作》是一本為了讀懂必須再去看 N 本其他書、查一堆資料的書,即便如此還是怕寫錯🥴
我覺得那些宣稱寫給沒技術背景的人的學術書,大多時候並沒有比較「好讀」,科普、入門、圖解類完全是另一種寫作技能,可是要討論應用技術做的創作,就得先了解技術,完全無法迴避,否則討論的層面只能在美學形式上打轉就有點可惜。
存參,連結裡可以看到展覽畫冊的pdf 掃描檔!
https://monoskop.org/Software_(exhibition)
再找時間來整理 1960 - 70 年代類似主題的展覽~
讀到一篇 1970 年代的展覽評論,是當年在紐約猶太博物館展出的「軟體」展,超級兇的評論🤣 但挺有趣的,讀完的第一個想法是:藝術界愛用科技名詞當作展覽/作品名稱,看來是個悠久的傳統呵...(自我反省中)
https://www.nytimes.com/1970/09/26/archives/jewish-museums-software-confusing.html
https://youtu.be/3OGTSRJK5mY
高重建談 DAO、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談合作社
看別人怎麼做筆記真好玩w
https://youtu.be/tZ7utIV5znw
Wendy Chun:
要如何讓不同的社群加入對話?其中一個方法是不再區分理論與實踐。
根據文學理論家 Wlad Godzich 的說法,「theory」這個字的字根是希臘文「theoria」,指一群官員共同正式見證一個事件,以此保證事件的正當性。與之相反的正是「aesthetics」,這是屬於奴隸與女人的觀看。
Theory 起初是非常具有生產力且具有表演性質的,但同時也嚴重排他。如果要超越這種菁英主義,我們就必須把原本被排除在外的 aesthetics 與社群都拉入這個共同見證與事件製造(event-making)的行列。
Winnie Soon:
許多科技史的分類總是帶有性別標誌與階層分別,除了軟/硬體之外,還有像是 master/slave 這樣的分類。
"soft"ware 通常是與程序、指令、執行與程式標記等不易「被看見」的東西連結在一起的。ENIAC 的編程並不是靠輸入語法來完成,而是透過一群女性勞動者的實際不斷接線、切換開關的肢體動作達成。
Wendy Chun:
1940 年代中期,當時的工程師在打造高速計算機的時候,並未預見會有所謂軟體方面的需求,最初的「軟體」廣泛含括了所有非硬體的東西(像是系統, services)。
「軟體(software)」中的「軟」是一個性別化的詞彙。Grace Murray Hopper 宣稱 software 是用來描述編譯器(compiler)的一個詞,在更之前她稱電腦為「layettes(初生嬰兒的全套用品)」;世上第一台通用電子計算機 ENIAC 的發明者之一 J. Chuan Chu(朱傳榘),則說軟體是「科學怪人的女兒」,而硬體則是「科學怪人的兒子」🤖
最近因為要寫一篇關於軟體研究學派的介紹,爬資料的時候發現 Software Studies 這個 MIT 書系(2009 年設立),在今年會換一批編輯委員。
他們在 Computational Culture 期刊上發表了這篇 "Software Studies, Revisited",討論書系的新方向。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65850
《數位狂潮下的群眾危機》繁中版把shitstrom翻成「抗議聲浪」也太文雅了吧XD 一行出版社最近的幾本薄書頗有中信出版的小書系列既視感...
神之字幕工具... 覺得得救!
http://arctime.cn/guide.html